探索实行五个新模式推动乡村社会有效治理近年来,XX县针对农村幅员面积广、人口密度相对较低、农业资源丰富但利用转化率较低、农业生产组织方式转型、农村社会治理面临新情况新问题等实际情况,围绕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和幸福美丽新村系列安排部署,探索实行了5个新模式,有效推动了乡村社会治理。一、改革乡镇功能结构,构建“一办四中心”运行模式一是在全市推行乡镇功能结构改革、组建“一办三中心”基础上,全面整合“七站八所”职能,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改条块分割为分块集中,组建党政办公室、产业引导中心、综治工作中心、便民服务中心、信息管理中心“一办四中心”,分别由乡镇副职领导兼任主任,原“七站八所”所有资源集聚集中办公,每个“中心”都窗口前移,阵地下移到村(社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公共服务组织中。二是切实扩大乡镇党委人事管理权、资金整合使用权、考核激励权,确保各项工作、各类矛盾解决分块覆盖,一抓到底,确保有人
培育文明乡风助推乡村振兴近年来,XX区以“信义XX”建设为载体,以文明村镇、“四好村”创建为重点,扎实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着力打造美丽宜居、崇尚信义、文化多元的文明家园。一、坚持宜居宜业,建设美丽家园一是科学规划。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地方特色,积极推广小规模聚居、组团式布局、微田园风光、生态化建设的“小组微生”建设模式。按照“花果桑田”的发展思路,规划打造“生态稻田”山水田园观光片、“果满山川”创意科普休闲片、“花舞XX”康养度假旅游片、“桑梓家园”农耕文化体验片,积极建设一批特色小镇、商业街区、山湾农庄,二是夯实基础。采取财政投入、农民自筹、帮扶共建、社会参与等方式,加强改房、改路、改水、改厕等基础设施建设,全区乡道、村道、居民小组主要道路全部实现硬化,城市公交车实现乡镇全覆盖。三是整脏治乱。将环境卫生整治纳入村规民约进行约束,集中开展垃圾乱扔、杂物乱堆、乱牵乱挂等不良现象整治,组建31
健全“135”治理体系促进乡村共建共治近年来,XX市积极探索以党组织为核心,村级组织、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多元融合参与的乡村治理模式,逐步形成一图、三创、五机制“135”乡村治理体系,不断凝聚基层民心、积聚发展动能、团聚自治力量,初步构建共建共治共享城乡社区发展治理新格局,引领乡村全面振兴。一、构建一张蓝图:将思路转化为出路,以治理促振兴建机构,明确乡村治理责任主体。设立市委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委员会,作为统筹城乡社区发展治理的牵头部门,改变过去乡村治理“九龙治水”的局面。明确镇乡(街道)、村(社区)承担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工作职责,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构建形成统一领导、上下联动、各负其责、协调有序的工作格局。绘蓝图,明确乡村治理发展目标。坚持以规划引领为方向、以创新示范为动力,精准对接《XX市美丽宜居公园城市规划》,科学研制XX市公园城市专项规划,制发《关于深入实施“465”行动计划努力建设高品质和
推行“四个三”模式积极探索党建引领乡村治理新路径XX市坚持以农村基层党组织引领乡村治理为主线,推动乡村治理向社会化、智能化、专业化发展。通过开展“三大行动”、实施“三大计划”、突出“三个重点”、紧扣“三个关键”,进一步提升了全市组织引领、服务引领、干部引领、治理保障能力,探索出一条党建引领乡村治理新路径。一、开展“三大行动”,提升组织引领能力一是开展织网行动。以“党支部建设规范年”为契机,提升软弱涣散党组织,打破村村界限,建立5个联合党支部;推进新兴领域实现精准覆盖,在诚隆粮油、培红核桃种植专合社建立党支部,采取单独建、联合建等方式,提升社会组织、外出务工人员聚居地党组织覆盖率。二是开展向心行动。加强学习教育,组织359个“农民夜校”开班授课2600余场次;结合“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活动,采用辩论赛、院坝会等形式,开展“我为XX发展做贡献”建言献策等活动500余场次;深入开展“践行十爱·德
做好人地钱三篇文章激发乡村振兴新动能近年来,XX市扭住人、地、钱三个关键要素深化改革创新,促进农村要素供给结构性、制度性转换,探索乡村振兴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的乡村表达。一、坚持人才优先战略,培育“三类人”出台人才新政二十条,围绕乡村振兴,重点抓好新型职业农民、农业科技领军人才、创意设计人才“三支队伍”建设。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一是健全选育机制。主动适应农业规模经营对专业化人才的需求,选择大学毕业生、种养能手、返乡农民工、外出经商人员等作为培育对象,培育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社会服务型职业农民7329人,其中职业经理人XX83人。二是健全扶持机制。制定农业职业经理人享受粮食规模种植补贴、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补贴、信用贷款贴息等扶持办法,健全产业、科技、金融等“全生命周期”扶持政策体系。三是健全管理机制。建立农业职业经理人初、中、高级“三级贯通”的评定制度、管理制度、考核制度等,实行准入和退出动态管
推进农村垃圾治理建设美丽宜居乡村近年来,XX县顺应广大人民群众过上美好生活新期待,把农村垃圾治理作为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和“四好”创建的重要内容,统筹规划、强化举措,补短板、抓关键、强推进,持续开展清洁乡村行动,全县农村垃圾收集处理率达到90%以上,XX大地呈现出一幅天蓝、地洁、水清,房前屋后、前庭后院瓜果梨桃、采桑养蚕的“蜀风桑韵”美丽宜居乡村画卷。一、补短板,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坚持以幸福美丽新村建设为抓手,优化村庄布局,突出安全住房和功能完善,大力推进庭院、入户路、沼气池建设,实施改水、改厨、改厕、改圈工程,改善居住环境,加强农村环境设施配套,着力构建“城乡统筹、处理合理、环保达标”的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理设施体系。一是实施垃圾“户分类”工程。按照“可回收、不可回收、有害”三类垃圾分类要求,统一购置分发绿、黄、红三色户用垃圾桶2万多个,指导农户将垃圾分类装入绿、黄、红三色垃圾桶,确保生活垃圾源
统筹土地制度改革助推城乡融合发展20XX年3月,XX县被确定为全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33个试点县之一。3年多来,XX县针对农村人口外流、宅基地闲置、建设用地配置僵化、土地管理部分失范等问题,坚持以党政主抓为保障、产权明晰为基础、户有所居为前提、产权活化为重点、规范管理为核心,统筹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和土地征收制度改革三项试点,总体呈现出耕地总量不减少、建设用地有保障、产权资产能放活、乡村振兴有支撑和农民获得明显增加、集体经济快速壮大、农村环境大幅改善的良好态势。一、创新宅基地使用制度,引导适度聚居,助推城乡一体化建立宅基地法定无偿、节约有奖、跨区配置、有偿使用、共建共享、房地置换制度,倒逼公平、节约、集约用地,推动传统散居向新型聚居转变。一是以“面积法定”,保障公平取得。按照以“户为基础、以人定面积”原则,统筹配置宅基地,有效防止刻意分户占地等问题。农户新建住宅
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激发乡村发展活力XX市XX区紧紧围绕全国第二批农村改革试验区、全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区、全国结合新型城镇化开展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试点区、全省农村综合改革试验区等国家级、省级试点任务,坚持以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积极创新投入机制和完善服务体系,突出抓好11项国家级、省级农村改革试点任务,着力向改革要动力、要潜力、要活力,改革倍增效应得到充分发挥。一、深化产权改革,激活发展“内动力”一是摸清家底明晰股权。坚持村民自愿、自主、自治与党委政府引导相结合的“三自一引”工作办法,“五权”确权,发放产权证书10万余本。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面清查核实集体各类资产,开展分级造册、建立台账、折股量化等基础性工作,全区共清查核定农村集体资产9.07亿元。全面开展集体成员资格界定,将经营性资产股权量化到户到人,设置人头股25.14万股。二是整合资源搭建平台。全区141个
构建四大机制全力推进乡村大发展近年来,XX区坚持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构建四大机制,以“六园一带一基地”为主战场,奋力推进乡村大发展。一、坚持规划引领,突出重点,创建乡村振兴“路线图”一是科学规划,分期推进。坚持立足当前,着重长远,创新编制乡村振兴战略总体规划。规划分三年期及长期,从现在到20XX年,同步全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到2035年,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二是抓住主线,分产推进。围绕油樟、粮油、茶果、蔬菜、畜禽、蚕桑等特色农业产业建基地、创品牌、搞加工,根据产业分布着力打造岷江蔬菜产业示范园、石城山现代蚕桑产业示范园等农业产业示范园,推动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三是明确重点,分园推进。坚持小园区推动大集聚,以“六园一带一基地”建设为重点,分园制定建设方案,实施乡村振兴大会战;以“
着力园区建设推进石榴产业高质量发展近年来,XX县立足资源优势,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按照“园区+”特色产业发展思路,紧盯石榴优势产业,做好高质量发展文章,石榴产业发展实现由规模扩张向集约发展、由增长导向向提质导向、由“单打独斗”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三个转变”,成为全国石榴第一县,荣膺“中国石榴之乡”称号,走出了一条民族地区产业振兴、强县富民的新路子。20XX年,全县石榴面积60万亩,产量60万吨,果农收入35亿元,对全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贡献率达52%。一、加快园区建设,推进石榴集约发展优化石榴产业布局,突出园区特色,加快石榴产业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发展。一是着力园区建设。以富乐乡3000亩有机石榴基地、12个乡镇15万亩全国绿色食品原料(石榴)标准化生产基地为突破口,建成省级石榴万亩亿元示范园区21个,带动全县建成石榴基地40万亩。二是调整品种结构。面向市场需求,以园区建设为
推进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长期以来,XX区坚持以“中国幸福家园”为奋斗目标,高度重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通过10年努力,探索出垃圾治理“XX模式”,实现了农村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一、“五步走”实现垃圾高效处置20XX年,XX针对农村垃圾量大面广的实际,在全国率先探索并推广了“户定点、组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区处理”五步走的农村垃圾分类及无害化处理模式,被国家住建部纳入了首批国家级农村垃圾分类及无害化处置试点县。一是户定点。灵活采取以户为单位设置户定点垃圾分类桶或每3-5户修建一个定点投放垃圾池的方式,引导农户将垃圾定点投放。制作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手册、宣传画册、音频视频等,指导农户将纸板、玻璃瓶、金属、塑料等可回收垃圾进行初分类,作为废品出售,剩余不能自行处理的垃圾定点投放至垃圾收集池。通过初次分类,可实现约5%的农村垃圾分类减量处理。二是组分类。每组修建1-2个生态分类池
探索创新治理机制建设美丽宜居乡村近年来,XX县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大力推动XX山新居建设,持续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探索建立长效管护机制,奋力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先后被评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全国十佳宜居县”“20XX年百佳深呼吸小城”。一、坚持“三个改善”推进XX山新居建设优化规划设计改善住房单一功能。坚持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彰显特色,突出安全实用、功能配套、方便生产生活,多规合一编制全县幸福美丽新村建设总体规划(20XX—20XX年),紧密结合产业园区带动、生产生活半径、重要旅游节点、交通水利条件等因素确定建设点位。坚持“新居建设+农房改造+乡村旅游”模式,突出川东北民居风格,优先考虑居住功能,突出生产功能,完善经营功能,分类编制《XX县新村住房户型通用图集》,无偿提供农户选择。驷马水乡、三十二梁等7个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民居建设融入经营接待
守住蓝天绿水青山建设生态宜居新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XX区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坚持把“生态立区、绿色发展”作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路径,着力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全面提高环境治理水平,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生态环境更美好。一、突出“三项治理”,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从农民群众最关心、要求最迫切的事情抓起,不断优化农村人居环境。一是对症下药根治农村顽疾,建立处置新模式。针对农村环卫设施落后、管理缺位、污水直排等突出问题,XX区在全市率先启动实施“城乡环境整治一体化改革”。按照“统一规划、梯次推进”的原则,将农村污水处理、环卫设施建设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做到与城市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实施。先后投资4.6亿元,将农村卫生间污水、餐厨污水、洗涤污水、洗浴污水“四种污水”纳入“同一根管子”处理。同步建立覆盖全区所有乡镇、村、户的清扫保洁体系和“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生态宜居乡村XX县地处XX平原东北部,是一个典型的丘区县。近年来,XX县坚持在生态宜居乡村建设上下功夫,牢固树立全面整治、创新机制、共治共享等科学理念,深入实施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厕所“三大革命”,紧扣丘区农民居住相对分散的“痛点”,因地制宜实施以农户为主体的“三改四建”户办工程、以政府为主体的“垃圾污水”公共治理工程,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显著改善。一、明确“三个标准”,加快农村环境基础设施高水平建设坚持在标准制定上着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高质量治理。一是明确“户办”工程建设标准。按照“小规模、组团式、微田园、生态化”理念,实施“改厨改厕改圈、建路建渠建坝建园”的“户办”工程,并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予以支持。编制《XX县旧村改造技术导则》,对农户厨房墙面、地面、灶台,厕所墙面、地面、便槽,圈舍化粪池等改造标准予以明确;对农户入户道、院坝、雨污排放渠系、微田园等长宽厚度、面积
创新垃圾分类处理机制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治理XX区聚焦乡村振兴规划试点重难点任务,率先在解放乡探索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机制,形成以组织带动为引领、以源头减量为核心、以常态管理为基础的农村生活垃圾“户分类、村收集、乡运输、县处理”的“XX模式”,开辟了一条农村环境治理新路,实现了农村人居环境从“脏、乱、差”到“净、畅、丽”的转变,当地群众依托生态环境优势开起农家乐、茶家乐,有力推动了农村第三产业,尤其是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一、以组织带动为引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变垃圾治理“被动看”为“主动干”一是突出“民意”引领。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垃圾池臭气熏天、垃圾外溢二次污染等突出问题,将农村环境综合治理作为民生“一号工程”抓紧抓实,通过召开村“两委”会、党员大会、村民代表大会、村民小组会议等,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建议基础上,把所有“垃圾池”全部拆除,倒逼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二是突出“宣传”引领。开展“环境卫生
热门推荐
  • 本周热门
  • 本月热门
      二维码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

      •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
      • 121
      • 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