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激发乡村发展活力XX市XX区紧紧围绕全国第二批农村改革试验区、全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区、全国结合新型城镇化开展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试点区、全省农村综合改革试验区等国家级、省级试点任务,坚持以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积极创新投入机制和完善服务体系,突出抓好11项国家级、省级农村改革试点任务,着力向改革要动力、要潜力、要活力,改革倍增效应得到充分发挥。一、深化产权改革,激活发展“内动力”一是摸清家底明晰股权。坚持村民自愿、自主、自治与党委政府引导相结合的“三自一引”工作办法,“五权”确权,发放产权证书10万余本。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面清查核实集体各类资产,开展分级造册、建立台账、折股量化等基础性工作,全区共清查核定农村集体资产9.07亿元。全面开展集体成员资格界定,将经营性资产股权量化到户到人,设置人头股25.14万股。二是整合资源搭建平台。全区141个
构建四大机制全力推进乡村大发展近年来,XX区坚持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构建四大机制,以“六园一带一基地”为主战场,奋力推进乡村大发展。一、坚持规划引领,突出重点,创建乡村振兴“路线图”一是科学规划,分期推进。坚持立足当前,着重长远,创新编制乡村振兴战略总体规划。规划分三年期及长期,从现在到20XX年,同步全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到2035年,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二是抓住主线,分产推进。围绕油樟、粮油、茶果、蔬菜、畜禽、蚕桑等特色农业产业建基地、创品牌、搞加工,根据产业分布着力打造岷江蔬菜产业示范园、石城山现代蚕桑产业示范园等农业产业示范园,推动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三是明确重点,分园推进。坚持小园区推动大集聚,以“六园一带一基地”建设为重点,分园制定建设方案,实施乡村振兴大会战;以“
推进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长期以来,XX区坚持以“中国幸福家园”为奋斗目标,高度重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通过10年努力,探索出垃圾治理“XX模式”,实现了农村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一、“五步走”实现垃圾高效处置20XX年,XX针对农村垃圾量大面广的实际,在全国率先探索并推广了“户定点、组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区处理”五步走的农村垃圾分类及无害化处理模式,被国家住建部纳入了首批国家级农村垃圾分类及无害化处置试点县。一是户定点。灵活采取以户为单位设置户定点垃圾分类桶或每3-5户修建一个定点投放垃圾池的方式,引导农户将垃圾定点投放。制作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手册、宣传画册、音频视频等,指导农户将纸板、玻璃瓶、金属、塑料等可回收垃圾进行初分类,作为废品出售,剩余不能自行处理的垃圾定点投放至垃圾收集池。通过初次分类,可实现约5%的农村垃圾分类减量处理。二是组分类。每组修建1-2个生态分类池
探索创新治理机制建设美丽宜居乡村近年来,XX县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大力推动XX山新居建设,持续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探索建立长效管护机制,奋力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先后被评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全国十佳宜居县”“20XX年百佳深呼吸小城”。一、坚持“三个改善”推进XX山新居建设优化规划设计改善住房单一功能。坚持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彰显特色,突出安全实用、功能配套、方便生产生活,多规合一编制全县幸福美丽新村建设总体规划(20XX—20XX年),紧密结合产业园区带动、生产生活半径、重要旅游节点、交通水利条件等因素确定建设点位。坚持“新居建设+农房改造+乡村旅游”模式,突出川东北民居风格,优先考虑居住功能,突出生产功能,完善经营功能,分类编制《XX县新村住房户型通用图集》,无偿提供农户选择。驷马水乡、三十二梁等7个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民居建设融入经营接待
守住蓝天绿水青山建设生态宜居新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XX区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坚持把“生态立区、绿色发展”作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路径,着力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全面提高环境治理水平,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生态环境更美好。一、突出“三项治理”,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从农民群众最关心、要求最迫切的事情抓起,不断优化农村人居环境。一是对症下药根治农村顽疾,建立处置新模式。针对农村环卫设施落后、管理缺位、污水直排等突出问题,XX区在全市率先启动实施“城乡环境整治一体化改革”。按照“统一规划、梯次推进”的原则,将农村污水处理、环卫设施建设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做到与城市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实施。先后投资4.6亿元,将农村卫生间污水、餐厨污水、洗涤污水、洗浴污水“四种污水”纳入“同一根管子”处理。同步建立覆盖全区所有乡镇、村、户的清扫保洁体系和“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生态宜居乡村XX县地处XX平原东北部,是一个典型的丘区县。近年来,XX县坚持在生态宜居乡村建设上下功夫,牢固树立全面整治、创新机制、共治共享等科学理念,深入实施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厕所“三大革命”,紧扣丘区农民居住相对分散的“痛点”,因地制宜实施以农户为主体的“三改四建”户办工程、以政府为主体的“垃圾污水”公共治理工程,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显著改善。一、明确“三个标准”,加快农村环境基础设施高水平建设坚持在标准制定上着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高质量治理。一是明确“户办”工程建设标准。按照“小规模、组团式、微田园、生态化”理念,实施“改厨改厕改圈、建路建渠建坝建园”的“户办”工程,并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予以支持。编制《XX县旧村改造技术导则》,对农户厨房墙面、地面、灶台,厕所墙面、地面、便槽,圈舍化粪池等改造标准予以明确;对农户入户道、院坝、雨污排放渠系、微田园等长宽厚度、面积
创新垃圾分类处理机制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治理XX区聚焦乡村振兴规划试点重难点任务,率先在解放乡探索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机制,形成以组织带动为引领、以源头减量为核心、以常态管理为基础的农村生活垃圾“户分类、村收集、乡运输、县处理”的“XX模式”,开辟了一条农村环境治理新路,实现了农村人居环境从“脏、乱、差”到“净、畅、丽”的转变,当地群众依托生态环境优势开起农家乐、茶家乐,有力推动了农村第三产业,尤其是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一、以组织带动为引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变垃圾治理“被动看”为“主动干”一是突出“民意”引领。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垃圾池臭气熏天、垃圾外溢二次污染等突出问题,将农村环境综合治理作为民生“一号工程”抓紧抓实,通过召开村“两委”会、党员大会、村民代表大会、村民小组会议等,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建议基础上,把所有“垃圾池”全部拆除,倒逼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二是突出“宣传”引领。开展“环境卫生
十万小农户筑梦大田园近年来,XX县依托自上世纪80年代初以来传承接力造就的良好生态庭园建设基础,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农业全产业链开发创新示范县建设为契机,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动力,推行“大园区+小庭园”发展路径,强力推进一产业“接二连三”融合发展,实现了农村产业规模更大、特色更优、品牌更响、农民更富。一、坚持“大园区+小庭园”,推进产业联动循环发展依托资源禀赋,确立以红心猕猴桃、中药材、健康养殖“三个百亿产业”优势特色产业体系,坚持“大园区+小庭园”,着力“三个模式”做大产业规模,被评为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一是推行“全域园区”模式。按照每年新建1个万亩园区、2个千亩园区“滚动发展”思路,推进“全域园区”建设,累计建成万亩现代农业园区19个、千亩园区68个,其中万亩红心猕猴桃产业园11个。二是推行“群园联动”模式。实行万亩园“带”千亩园、种植园“套”养殖园
培育特色农业园区做强乡村产业支撑近年来,XX县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围绕建基地、创品牌、搞加工、促融合,以农业产业园、农产品加工物流园、农旅融合示范园和现代农业发展平台“三园一平台”建设为重点,大力培育特色农业园区,形成以茉莉花、茶叶为主导的特色现代农业产业格局,先后创建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国家茶叶综合标准化示范区。一、突出规模连片,大力建设特色农业产业园一是优化空间布局。按照因地制宜、集中连片的原则,结合产业基础,运用“土壤地图”成果,科学规划茉莉花、茶叶、水果等六大特色产业带,形成功能分区、特色鲜明的农业产业园空间布局体系。二是强化激励扶持。制定专项奖励扶持政策,整合涉农项目资金,对茉莉花、茶叶产业发展给予专项奖补。近五年累计发放补助资金2亿余元,发展茉莉花8.3万亩、茶叶25.2万亩,成为全省最大的茉莉花茶产业基地。三是强化基础拉动。按照基础跟着产业走的思路,建立农田水
坚持产业联动融合小泡菜泡出大产业XX市XX区现代农业产业园,总体规划面积146.7平方公里,其核心区XX“中国泡菜城”占地13.6平方公里,是集泡菜原料种植基地、泡菜产业集群加工、旅游商务会展等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特色产业园区,20XX年6月成功入选全省唯一的首批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名单。近年来,XX区泡菜产业彻底扭转过去“零散小作坊式”的发展状况,实现了由“小作坊生产”到规模化生产、到标准化生产、再到现代化生产的“三级跳”,“小泡菜”终于做成了“大产业、大基地、大品牌、大市场”。泡菜产业份额已占到全国1/3、全省1/2,成为全国泡菜产业的主产区和核心区,成为远近闻名的“中国泡菜之乡”。“中国泡菜城”园区“一中心六基地”的核心功能区全面建成,并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了全国唯一的泡菜产业城、唯一的国家级泡菜质监检验中心、唯一的泡菜产业技术研究院、唯一的泡菜专业博物馆、唯一的中国泡菜行业标准、唯一的
如何深化偏远乡镇农村改革及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偏远乡镇往往距离城区较远,交通、信息、教育、文化等基础设施较差,工商业不发达。然而,偏远乡镇经济的发展,却关系到全县综合经济实力能否提高,关系到社会能否稳定、市场能否繁荣。偏远乡镇如何发展成为乡镇党委、政府工作的难点和重点。要全面贯彻落实县委十二届五次全体会议精神,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工作重中之重,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必须把握农村发展现状,尤其是偏远乡镇的发展现状,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才能统筹协调,全面发展,达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偏远乡镇的发展现状(一)地理位置偏,自然条件差偏远乡镇地处偏远,自然条件差,土地贫瘠,交通不便,不管是农产品的运出还是城里商品的运入,运输费用都很高,不但增加了运输成本,减少了农产品的利润,也增加了农民的采购成本,经济发展的难度很大。同时,乡镇财政困难,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远滞
农村综合改革情况汇报XX县是典型的丘区农业大县、人口大县,农村面积广、农业人口多、农业占比大,丘陵地貌占全县80%以上。近年来我县紧扣发展大局,按照中央、省、市农村改革决策部署,统筹谋划、突出重点,纵深推进各项改革,有效增强了农业农村发展活力。主要做法是:一、统筹谋划改革一是联系实际领会改革精神,深刻认识到全面深化农村改革还存在着“机制不活、投入不足、发展不均、服务滞后、三产脱节”等问题。必须攻坚克难、稳妥推进。二是科学谋划改革任务。把“坚持系统思维与关键突破并重,坚持政策引导与市场配置资源并重,坚持两类主体与两个服务并重,坚持率先突破与平衡发展并重”为改革总体思路。将“机制灵活、农业更强,城乡一体、乡村更美,深化改革、全面小康”作为改革总体目标。三是构建以“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健全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完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治理”等
农村综合改革试验区情况汇报一、综改区基本情况综改区规划范围覆盖南路片区16个镇乡533平方公里45万人,分为核心区、辐射区和带动区。其中核心区包括7个镇乡36个村,幅员面积约100平方公里,有36344亩耕地,XX799户47122人,辐射区、带动区包括周边资源禀赋类同的9个镇乡。受地理位置、资源条件等限制,区域发展水平总体滞后,特别是核心区7个镇乡36个村自我发展能力严重不足。一是自然资源禀赋差。地理位置偏远,位于XX最南端,距县城50公里左右,是三市四县交界之处;属于XX中深丘地区,山高沟夹,土多田少,人均耕地0.73亩,台地面积占比高达75%以上。二是基础设施弱。现有道路通行能力差,仍有132公里村社道路需硬化,社道路硬化率仅为39%;水利设施建设投入严重不足,山坪塘数量少、老化严重,硬化率仅为5%,农毛渠硬化率仅为8.4%,季节性缺水现象严重,靠天吃饭较为突出。三是公共服务水平低。
农业农村经济止滑回升工作的情况汇报今年1—3月,全县农业农村经济主要指标实现预期增长,部分指标较去年同期有所下滑。针对农业农村经济下行的态势,县委农办认真分析农业农村工作存在的问题,研究制定止滑回升加快发展的措施,现将相关情况汇报如下。一、第一季度农业主要经济目标完成情况一季度,全县完成农业总产值15.22亿元,实现一产业增加值8.86亿元,增幅均为3.9%。1、粮油生产完成情况:预计实现小春粮食总产17.52万吨,比去年增长778吨,增长0.4%,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23.7%;预计实现油料总产7.75万吨,同比增长0.28万吨,增长3.8%,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66.2%。大春栽播进度较好,截止5月5日,已播栽粮食作物37.4万亩、经济作物12.66万亩、蔬菜(含菜用瓜)XX.64万亩。2、畜牧业生产完成情况:出栏生猪31.1万头,同比增加3991头,增长1.3%;出栏小家禽308.3万只
农业农村工作发展情况汇报十四五以来,XX县按照“稳粮增收、提质增效、创新驱动”的总要求,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幸福美丽新村建设为载体,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保持了农业农村加快发展的良好态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民收入水平实现了新跨越。连续8年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是全省现代农林畜重点县和新农村整县推进示范县。20XX年实现一产业增加值71.2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016元,分别比20XX年增加19.84亿元、4837元,增长38.6%、67.4%。今年上半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1.01亿元,可比增速3.26%,一产业增加值31.67亿元,可比增速3.47%。预计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363元,同比增长14.8%(上报数)。一、农业农村工作推进情况(一)农业发展转型升级取得初步成效。根据XX农业大县的基本县情,在产业发展布局上,确立了“3+3”现代农业产业体
热门推荐
  • 本周热门
  • 本月热门
      二维码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

      •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
      • 17
      • 18